2023-07-06 10:59:08
近日,法国拟推动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企业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双反”调查),并借此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以减少对欧盟本土电动汽车企业的威胁。据悉,欧盟将在6月底举行的布鲁塞尔峰会上进一步讨论对华战略调整问题。
凭借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产业、规模、技术三重优势,伴随着国家政策的红利释放,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一方面,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质”同步增长。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5-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榜首,2022年达到705.8万辆的产量和688.7万辆的销量,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国际市场占有率攀升至25.6%。日前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倍。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0.5万辆和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1%和46.8%,市场占有率达到27.7%。
通过外贸资讯宝GT5.0查询近三年来电动汽车的原产国和出口国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在生产和出口方面均占据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占比分别为54.66%和60%。
另一方面,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强势进入欧洲市场。
上汽、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中国名列前茅的电动车出口商,对欧洲市场的表现都十分积极。上汽集团2022年推出“全球车”MG EH32等新能源产品,扩充营销服务网点至1200个,加快推动“欧洲攻略”;比亚迪也在去年与欧洲行业领先的经销商集团Hedin Mobility合作,为瑞典和德国市场提供新能源汽车产品;蔚来在匈牙利投资建设能源工厂,一系列扎根欧洲本土的布局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这些动作带来的成效亦是十分显著,正在对欧洲市场造成猛烈冲击。据毕马威报告数据,2022年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份额达到64%,其中近半数汽车出口到欧洲市场。
日前慕尼黑理工大学教授达利亚·马琳也表示:“2022年,德国向中国出口的汽车首次少于中国向德国出口的汽车,而在机械制造领域也有类似趋势”。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已经能够在汽车强国林立的欧洲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电动车在全球需求趋势性下行的背景下逆势出海,折射出的是本国电动汽车的强大优势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内生动力。但对于欧洲方面来说,本土电动汽车企业却遭到极大威胁。据悉,在法国2023年第一季度的电动汽车购车补贴中,约有40%流向中国企业的产品。
「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双反”调查」目前仍处于法国提案阶段,欧盟尚未对此进行明确表态。虽然就上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经济安全战略》文件来看,欧盟方面建议实行更加严格的投资监管和出口限制,建立对核心技术研究及开发的审核机制,确实释放出其自由贸易政策转向更具防御性姿态的信号,但就当下而言,电车外贸企业毋需过于悲观。
其一,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除了产品出海,也正在带动产能出海,深入全球化产业链的建设。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出口贸易模式,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增加海外市场开拓的方式,比如跨国并购、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建设海外生产基地、铺开销售网点、开展品牌宣传等,力图通过本地化策略更加贴合当地消费者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加深车企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目前欧洲销量占比较高的车企均带有欧资或者欧洲品牌背景,且在欧洲拥有产地,较难发起反倾销。
其二,在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双反”调查的问题上,欧盟各国之间也存在一定分歧。例如相较于法国,德国的态度显得较为谨慎。原因在于汽车是德国的优势产业,而中国是德国汽车产业最为重要的出口合作方和投资目的地之一,德国担心一旦加征“惩罚性”关税,可能引起中国市场的反制,从而损害德国在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收益。在欧盟推出《经济安全战略》、调整对华策略之际,德国总理朔尔茨也于6月19日表示,德国政府不应将所有对华出口都置于监管之下。
其三,一些主张对华电动汽车开展“双反调查”的欧方企业和行业协会认为,富有竞争力的价格是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重要优势,而这种低价优势可能来自于“不公平”的产业补贴。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确实在中欧政策补贴下受益匪浅,但自主的研发技术、丰富的产品种类、过硬的产品质量亦是立足市场的重要保障。此前中信建投也表示:法国此举仍未落地,即使后续推进也对中国车企的影响极小。
因此,目前局势尚未明朗,短时间内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不大,外贸企业仍需提振信心,稳固自身竞争优势,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特易资讯也将继续关注此事件的后续发展,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数据资讯服务。
特易资讯陪你一起做好外贸